烟酒茶本身是社交媒介,可以构建场景,加深感情;在普遍温饱的年代,烟酒茶也是生活水准提升的象征。作为礼物,它们价格稳定,信号传导清晰。上述特性,决定了它们长期成为礼物中的硬通货,送这些未必出彩,但不会出错,要是收礼者自己不喜欢,也可以转送别人。
一类是中国千百年来认可的,人参,海参,虫草,石斛等。这些补品家喻户晓,经历几百年而不衰,样本量足够大,说明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又没有被现代科学证伪或发现副作用,那就可以买。
一类是现代科学验证的,维生素,钙片,益生菌,膳食纤维等。中国人好日子才过二三十年,中老年人普遍底子差,适当补充营养添加剂是可以的。这些营养品最好只买大品牌,不买杂牌,慎买新品。
这里的大品牌,不是指那些广告做的凶的,而是要综合衡量公司历史沿革,研发投入,产品成分,市场口碑等因素。
有段时间,国内流行病毒式营销,某株,某阳神,某白金,都曾靠广告地毯式轰炸和地推人海战术,畅销一时,但最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逐步退出市场。
跟实物相比,送体验、送服务还没被广泛接受,但很值得一试。陪老人去体检,带老人去洗牙,都是特别好的礼物,胜过真金白银、千言万语。
对于女性亲友,可以考虑送燕窝、送阿胶,送护肤美容套装,有条件的带她们去体验一次正规机构的轻医美。
相关的医疗、医美机构可以利用返乡时机,推出针对性的市场活动,对中小城市和乡村,是一次难得的市场教育机会。
电子数码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但不一定适合送给家乡的老人。原则是尽量不买新出来的,功能复杂的。
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器械、智能保温杯等,需要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及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送对了能提高亲人的生活质量,反之则会被束之高阁,徒增老人的心理负担。
有个朋友见老父亲手机旧了,立马下单买了个新品。一年后回家,老父亲还在用旧手机,新品连包装都没拆。老父亲的习惯是用到不能用为止,不知道手机每过一年价值接近减半。
电子产品技术更新太快。除了水果系和遥遥领先系,在某鱼上,未开封的电子产品,有时半价都不到。两年前的电子产品,一折未必有人要。
黄金和钻石,谁的保值率高?看二手回收价就一目了然。黄金扣除工艺,价格可以跟着实时金价走。钻石就差很多,碎钻基本不值钱,整钻也往往只有售价的二三折。
背后是凝结的共识不同。黄金贵重,是全世界几千年的共识,坚不可摧。黄金类饰品,既可装扮,又可保值,送礼投资两相宜半岛平台。钻石是一百多年来商家精心营销出来的故事,俄罗斯公布的巨大矿藏,人造钻石的技术突破,都会导致其价格跳水。
同样享有二手溢价地位的,某力士手表,某田陆地巡洋舰,都是各自细分领域的王者。特别土豪的朋友,可以考虑作为送礼之选。
传统经济学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对送礼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误区。经济学家根据教条推论,最好的礼品是现金,因为你送的不可能正好是对方喜欢的,中间不可避免存在浪费;现金就没有这个问题。
抛开理论不谈,给你500元现金,与为你定制一份价值500元的相册,哪个更能打动你?多年以后,你还可以翻出相册回忆往事,那500元早忘了。
人没有传统经济学假设的那么理性。后来,行为经济学等新的理论应运而生。我曾与知名行为经济学家奚恺元合作开展中国各城市幸福指数调查,听奚教授讲过他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得出的送礼心得:
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意思是在一个不贵的礼物类别中,选择一个相对贵的礼物,要比在一个贵的礼物类别中选一个相对便宜的礼物更好。比如,600块的大衣和500块的围巾,500块的围巾效果更好。
有用的不如无用的。最好选择吃不掉、用不掉、送不掉也扔不掉的东西。这样的东西能长期保存在收礼者手上半岛下载,让TA经常想起送礼者。
送礼要送别人很想买但却没有理由买或者不好意思买的东西。最好不要让收礼者自己选择,他选的未必是他最想要的。
奚教授给我举了个例子,要是让人选5000元现金还是去百层高楼的米其林餐厅吃一顿,绝大多数人会选5000元现金。但真带他去吃一顿,那种特殊的感觉他能记一辈子,效果远胜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