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自愿举办、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旨在唤醒九江人对“万里茶道”的历史记忆、复兴九江在“万里茶道”的商贸地位,扩大九江在“万里茶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万里茶道”是一条始于18世纪末,繁荣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古通道。这条古商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半岛最新、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延伸,横跨西伯利亚,继而通往欧洲和中亚各国,全长 1.3 万公里。
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是九江历史上商业繁盛的标志。在上一篇《四大米市之九江米市兴衰录》讲述了九江米市的故事,本篇介绍九江茶市的历史。
三大茶市是指清末到初年中国三大茶叶交易市场,包括江西九江、福建福州和湖北汉口,这其中九江茶市的历史最为悠久。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这两句,将九江茶市的历史定位到公元 816 年。浮梁即景德镇,《琵琶行》记录了千年前九江商贸的典型代表:当地茶商前往浮梁采购茶叶,以水运从昌江进入鄱阳湖后运抵九江,再转大运河送往长安。中国茶道在唐代兴起,唐代的浔阳江畔还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但彼时的江州就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不用列举诸如双井、云雾、毛尖等等品名,赣北、赣东、皖南、闽北等地的名茶太多了,这里是中国最优质茶叶的主产地。举个例子,人人皆知福建武夷山大红袍,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武夷山是江西、福建的界山,一半属江西,江西这一边的茶叶产量很大,卖的时候却挂着福建的名字。这些武夷山、祁门、黄山、婺源、修水等地出产的茶叶,都可以通过鄱阳湖水域的各个支流汇聚到九江,再通过长江向外输送。这也是九江茶市的另一个特点:它一直是载运型市场,而非集散市场,它是个码头,而不是批发、零售之地。
产地优势,一直是九江茶市的根本,这一优势至今仍存。然而,左右市场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和城市在物流转运系统中的地位,这两点决定了九江茶市的兴衰。
从唐代到明代,虽然并没有证明九江茶市排名的准确数字,但可以肯定它是中国最大的茶市之一。彼时茶叶消费的主要市场在北方和江浙,都需要以长江水道输送,前者还要通过大运河,因此九江占据了产地和物流中转的巨大优势。
明末到清末,九江却丢失了在茶叶市场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新的、需求量更大的消费者来自遥远的欧洲,茶叶与瓷器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大宗。由于海禁政策,中国仅开放广州进行对外贸易,广东与内地的物流,主要通过鄱阳湖—赣江—大庾岭—浈水—珠江—广州这条通道(京广官道),吴城因之而兴起,九江府城却因为不在这条商道的主要节点上,遂被茶商们所抛弃。
江南第一茶市转到了上饶市铅山县河口镇。河口镇被誉为“万里茶路第一镇”,号称“八省码头”,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它位于铅山河与信江交 汇处,由于紧邻浙江和福建,水运便利,河口镇渐渐繁盛起来,闽浙赣皖四省茶叶在此汇集、加工后,或运往浙江通过大运河供应北方,或从信江入鄱阳湖向广州输送。
1840 年,欧洲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封闭的中国,先是沿海,后是长江口岸,上海、福州、武汉、九江等城市开放。广州已不是唯一进出口商埠,通过赣江还要翻山搬运的高成本的京广官道迅速衰落,闽茶汇集于福州,使福州成为近代三大茶市之一。赣皖之茶则集中到了九江租界,茶叶成为九江港最大的贸易货品。
据记载,1861 年九江开埠时,当地并无茶商,英商在九江采购的茶叶,须以未加工形态运往上海进行加工和包装,仅仅两年后,就有十六七家中国茶商在九江设立茶行,自制红绿茶叶,销往各地。1863 年,九江关输出的茶叶近 20 万担,约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 12%。由于租界的存在,本地买办甚多,熟悉进出口业务,使九江拥有特殊的对外贸易优势半岛平台。九江茶市迅速崛起,十余年内新开设的茶行超过 300 家,可以提供茶叶采购、仓储、加工、运输、报关等全方位服务,中国第一茶市之誉由此而来。
欧洲人的强烈需求,也刺激了赣皖两地的种植生产,赣北的武宁、修水、铜鼓,赣东北浮梁、婺源(原属安徽)和皖南祁门、歙县等地茶产量迅速增加。为适应欧洲人的口味而研发的祁红、宁红的品质稳步提高,成为世界上最的红茶品类,每年新茶上市时,九江茶市的批发价影响了全世界的茶叶市场价格。
九江茶市在全国的龙头地位并没有持续太久。英国通过在九江、福州等地的采购,成为西方茶叶批发中心,但这一地位受到了人的挑战。商人与晋商合作开辟了从武汉出发,途经河南、河北、内蒙、到的陆路通道,这条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后来被称为“万里茶道”。武汉茶市因之而崛起并超过九江,福州、武汉、九江的三大茶市之称由此而来。
商人与英国商人在长江中游的茶叶采购市场上进行了价格战,最终英国人基本退出武汉、九江,人独霸市场。与英国人喜爱红茶不同,人嗜好砖茶,这类商品茶需要通过蒸制、压制等工艺过程进行生产。1875年,茶商在九江建立新泰砖茶厂,其后又开设了顺丰砖茶 厂、埠昌洋行等,这些砖茶厂采用了水压机和蒸汽驱动,现代工业生产自此进入九江。
1890年,九江茶叶出口约为 28 万担,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据 1912 年全国砖茶输出统计,九江茶市落后于武汉,约占出口市场 20%,武汉近 78%,福州仅有 2%左右。这是因为福州市场面向欧美,主要出口红绿散茶。
英国商人退出并不是件好事,他们不打价格战,而是另外开辟了茶叶生产基地。鸦片战争后不久,英国人在印度及周边的殖民地成功引种了中国茶树,生产出了锡兰红茶、大吉岭红茶等优质品种,以更低的价格和更稳定的质量替代了中国茶叶市场,到后来甚至向内地倾销,从那以后,中国茶叶市场一再萎缩,至今也没能回到世界出口第一的位置。
首先垮塌的是福州茶市。由于闽茶完全依赖于欧美市场,在外茶的冲击下一败涂地。九江市场主要面向,市场并未受到太多影响。然而九江茶市却出现了个很奇怪的现象:进口茶叶逐年增加,且多是低档的碎茶。这是因为中国茶叶市场开始恶化,在价格战下出产的茶叶品质愈发低劣,俄商更愿意从英商手中购买碎茶在九江生产砖茶。
1916 年,九江茶市出口近 33 万担,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1917 年,十月的一声炮响,中俄商贸迅速萎缩。1918 年,九江茶市出口腰斩到 15万担,数年后跌落到 8 万担,期后虽有少量反弹,但衰败已无可遏制。1935 年,九江茶叶出口仅为 3.7 万担,包括九江在内的中国三大茶市,至此谢幕。
近年来,九江各方面一直在呼吁重建茶市。如本文所述,九江仍保有高品质茶叶产地的优势,但决定市场规模的主要因素是采购、加工和运输等方面的服务。试问:九江能否再现昔日茶市的辉煌?
笔者以为,这不是九江的问题,而是中国茶叶市场一直存在的问题,如果不专注于提高品质,只是炒作天价茶,玩包装、讲故事,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茶叶价格虚高不透明,市场不会走入良性发展。这是笔者在阅读当年的旧报纸,看着上面登载的九江茶市批发价所由衷感叹的。回到清代,我都能像买米一样买到价格实在且品质稳定的茶叶,现在我却做不到。所谓的茶市,还是免谈吧。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